top of page

以專注當下取代效率:「零生產力」週末的力量

  • 作家相片: katiemovestaipei
    katiemovestaipei
  • 1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少做一些,為更多能量與健康騰出空間



ree


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有多熱愛高效率的工作節奏,在 3 個連假過去後,臺北終於又回到一般作息啦!耶!



上個連假週末你做了什麼呢?



通常放假時大家不用上班、想動一動,我的課反而更多,但這回我的週六和週日完全沒有任何行程。



看著這張空白的畫布,我第一個反應是:「要不要去見朋友?準備下週的備餐?做重力訓練?讀書?購物?打掃?難得的週末時間一定要用到極致啊!」



平日裡,我的生活節奏就如色彩絢爛的 Google 行事曆一樣,每天穿梭在不同地點。對於生活步調快的我們來說,出門在外總是忙著要去買東西、跑銀行……整天想著時間最大化,保持高效率,做得越多越好



多年來,我也是用這樣的觀點看待健康的:努力制定完美的健身計畫,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,早睡早起、寫日記、伸展、閱讀……全都想做,而且要盡快做到位。直到不可避免地,某個環節一崩塌,整個系統就完全停擺,同時下了一個「我是個失敗」的嚴重定義。



所以當我面對這個完全開放的週末時,那熟悉的壓力又冒了出來:我應該做些什麼,才能最大化利用這段時間



但隨之而來的,卻是另一個念頭:「少做一點。」



隨興而為取代排滿的社交行程:與朋友的簡單聚聚,用面對面的眼神交流取代螢幕時間,帶給我一種被滋養的感覺。;午後閒逛,只是抬頭看看周遭,留意那些匆忙時錯過的小細節——風鈴在陽台上叮叮作響、房門的特殊紋樣……等。



結果呢?那一刻我更專注於此時此刻,感到的不只是身體上的放鬆,更是心理和情感層面的深度休息。



雖然我很享受完成很多件事的成就感,但這個週末提醒我,追求「更多」反而常常讓我感到「不夠」



在我們的健康旅程中,不也常常如此嗎?加入更多規則、更多習慣、更多壓力,只會增加緊張,一旦跟不上便覺得自己失敗了。



當然,你我不可能完全丟掉待辦清單什麼都不做。



但我們可以釐清真正重要的事。也許從盤子上拿掉一些事情,讓自己少一點生產力,多一些專注當下;少一些不知所措,多一些清晰;少一些自我批判,多一些自信



所以我的問題是:如果少即是多,你願意放棄什麼東西來換得更多你真正所需呢?



有趣的是,正是這份「少做一點」的禮物,讓我為下一週充滿了能量。這種清澈、安定的能量,讓一小時的舞蹈變成純粹的喜悅,而不是又一件待辦事項。



如果你也想把能量花在愉快且專注的事情上,歡迎來實體線上課程,在舞池上與我一起舞動!



繼續動起來!



xx,

Katie

( Anna Liang 譯 )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